在房价跌,万物涨的经济环境中,有一种品类涨价猛烈但容易被忽略,原因是它并非属于常规消费范畴,很多时候,人们也不得不忍受它的昂贵。
什么呢?中药材。部分中药材价格涨幅如下图所示。
白术(年用量约17000吨)、白芍(年用量约15000吨)、栀子(年用量约6000吨)等均为常见的大宗中药材。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力荐的抗疫药品“玉屏风颗粒”的主要原料就是白术。
不难发现,疫情期间,中医药的价值颇为凸显。政府大力发展中医药的政策也频繁出台。比起前些年,身边愿意尝试和喜爱推崇中医药的人,也变得常见。
那么,就不能让价格暴涨这一“拦路虎”折损人们对中医药的信心。
俗话说,只要有中药材的地方,就有亳州人。在国内,安徽亳州被誉为“世界中医药之都”,去年药材交易额达1380亿元,专业市场年交易额占全国50%。
于是,几天前,小巴奔走与求知于亳州的街道和各色业内人士,同时更确信和忧患于这一点:这场暴涨背后并不寻常。
图源:小巴拍摄
皮卡车商携500万元“快进快出”,
外行银行贷款450万元获利超一倍
5月中旬的亳州气温已抵30摄氏度,当地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康美中药城中,临近正午的李氏药业的门面房中,中年男人仍络绎不绝。
他们都是本地人,是奔着“爷叔”、六十多岁的李老师来的。李老师被当地人誉为“药材元老”,从业36年。
小巴是被一个受访者领着进入这样一个私人聚会场所的。只见李老师半头黑发,佝偻着身子,看着比年龄要老一些,一副历经风霜打磨的老农民打扮,有一口几乎听不清楚的浓重口音,但能拿着记号笔在小黑板上写字,面对手机镜头“拍段子”(即拍短视频),条理清晰地分析中药行业问题。
图源:小巴拍摄
尤其见到每个人都乐呵呵的,几乎每一位踌躇胆怯的男人都可以从他那儿得到一对一的反馈。
高胖身材的大鹏就是其中一个。他大概已经多次来过这里,李老师对他知根知底,并笑着向小巴透露,他已经赚了50万元。
大鹏去年还是一个日薄西山的卖皮卡车的车商,今年就已经是一位新兴的中药材批发商。他猛地杀入了这个“全世界都在用”(大鹏语)的中药材行业,一口气准备了500万元资金。他告诉小巴这一数字时,只是张开五指,显得轻松。
据了解,他主要做丹皮、甘草、赤芍、茯苓这四味药,没有做当下热门大类,经营策略是快进快出。“涨三五块钱,我就出货。”他说。有时候早上买好,下午便出货。原因是:如果长时间卖不掉容易成为存货,导致只能亏本销货。或许,这种策略也处在他的经验舒适区内。
目前,他手中囤了80吨甘草(5—8丁),从药农手中占了便宜,压了3.5元,以31.5元/千克入手。
图源:小巴拍摄
大鹏的成绩让侯老师颇为满意,还专门帮他微信视频连线了一位资深同行,言语间的意思是希望对方稍稍照顾大鹏。
李氏药业的光景,是亳州中药材价格风起云涌背后的一个缩影,人们聚在一个个“意见领袖”的身边,因此促成了一个个最鲜活的信息流通中心和最激动人心的商业战场。
就在离李氏药业十几公里远的蒋李村,小巴前一天去探访过亳州市中药材协会组织的郊区“根据地”华佗百药园,也一定程度上了解到该组织正在进行由一众资深药商参与的一场较大会议。
或许正是这样一个个或松散或紧密的地方中药材团体的活跃,激发了信息流通的效率和广度,很多网约车司机都能说得上一些令人吃惊的暴富故事:
“我去年听说最狠的是,有个本地人以前没干过这一行,直接从银行贷了450万元存白芍,个把月就卖了,赚了翻一番都不止。明显是有人给他消息。另外,是通过他的投资行为来传播消息,推动别人跟风入场。”一位网约车司机对小巴说道。
“涨得比较快的时候,他们(指炒家)甚至自己买自己的更高价的货,来抬高市场价格。”另外一个网约车司机说道。
外行“炒作”中药材背后:
“信息部”的崛起
当然,大多数本地资深人士都不否认中药材市场的炒作性。
“肯定掺杂炒作的原因,毕竟你再减产,也不可能减得这么厉害。比如某个中药材年产能是1000吨,就是减产一半,价格也不至于增长五倍,甚至十倍。非典那时候,有个别中药材也涨得很厉害,但撑不了几天。”一位亳州市中药材协会的负责人对小巴坦然说道。
图源:小巴拍摄
出身药农家庭,如今在进行中药材电商创业的阳哥向小巴透露了“炒作机构”的一般流程。它与国内炒股、炒房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小团体的情况是类似的。
“炒作机构”一般是由若干本地资深业内人组织起的一些中药材“信息部”,它们的功能包括联合和笼络药农、批发商、囤货商、药厂负责人、中药类短视频博主等中药材产业链主要环节的关键人士,通过搜集和洞察中药材产能、库存等关键信息,向持有闲置资金入场的内、外行投资者提供精准投资信息、采买和销货渠道等资源,并赚取一定比例佣金,甚至不乏主动制造市场供给缺口,发动宣传工具哄抬中药材价格等操作。
“蛊惑了一些没有参与过中药材行业的人。”阳哥说道。这些人中本地人、外地人皆有。如此分工明确、专业程度较高的操盘下,大量中药材的属性自然不再只是简单的农产品,也被赋予了金融属性。
阳哥的说法也得到另外一位中药材“老炮”、现为当地中药茶饮企业高管尹博的一定佐证。“模式无外乎哄抬。比如说您现在让‘大V’发个视频,把这些东西一说,说完过后再找几个‘网红’一块儿推。”
尹博曾赚到过中药材价格波动的钱,2013年的时候,他从吉林吉安采购西洋参,价格是328元/千克,回到亳州后,价格旋变为670元/千克。当然也赔过。
他刚从国外旅居回乡一年多。此前他们投资中药材的方法仍比较粗放:看好某个中药材的价格前景,关系好的几个朋友凑几十、上百万一起囤点货。
图源:小巴拍摄
还有一个旁证是,今年的明星药材是白术、白芍,主要产地均为亳州本地。亳州本地产的中药材有“三白一黑”(白术、白芍、白芷、牡丹皮)一说,这四味药近年来均呈现明显的涨幅。白术、白芍外,牡丹皮(抽芯率85%)两年前的价格是30元/千克,如今达到100元/千克。
小巴还向阳哥问什么渠道能找到“信息部”的人,他特意拿走小巴的手机,打开抖音,输入一个中药材类抖音博主的名字,点开他的主页后,逐一打开他的若干视频——其中,时而站在消费者立场,痛斥药商和压货商,时而又说“中药材涨价、掉价,不影响治病救人”,时而分析若干品种异常暴涨原因时,又肯定道:“推动这玩意儿(涨价)的无非就是人气和大哥。”
在他的抖音店铺有两款产品,冠以“中药行业思维破局”之名,售价分别为9980元和15800元。
面目全非:
一场诸多客观条件与主观操纵的高级“合谋”
如果只是将今年中药材的粗暴涨价,总结为一部分人的恶意操纵,其实也是不够全面的。
首先是投资中药材的资金明显变多了。这是李老师对小巴的断言:“没有炒作,这是钱太多了。”
就在李氏药业门面房里的小黑板前,李老师对小巴一板一眼地分析道:“由于三年疫情,人不流通,2022年疫情放开,人员流通,各种疾病活跃。银行大量放贷,刺激经济。但股票、房产、企业、工厂等主要投资方式都不太行,导致部分闲置资金流入中药材行业。”
在银行贷款利率不断下调的大趋势下,很多人疑惑为什么大家都不贷款了?
亳州可能有些例外。上述提及外行银行贷款450万元投资中药材,便是典型例子。而携带500万元入局的前皮卡车商的资金来源,也值得怀疑了。
其次是中药材需求规模总体上快速增长。
2002年生的亳州职业技术学校中医专业的小明的感受是比较典型的,他对小巴说,小时候大家常用中医药,但中间有较长一段时间,中医药是“消失”的——那是“中医无用论”流行的时期,而近些年中医药的热度又开始变得明显。
尹博所在的中医茶饮企业的母公司是一个130人的中药类预包装产品的代工厂,他提供的行业数据是:“以前的中成药市场占比是10%多,现在占比30%多。”
另据《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状况调研(2021—2023)》:2023年上半年,中成药利润增速26.5%,中药饮片营业收入增速18.0%,在全国工业中名列前茅。中药75家A股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保持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2位数同比增长。
第三,部分中药材在面对需求大幅增长时,产能供给量是严重不足的。
李老师和小巴举了白术、白芍这两个例子。比如:“亳州白术15年都没怎么涨价,老百姓弃种,加上天气的原因,白术逐年减产。钟南山说‘玉屏风颗粒,对新冠疗效非常好’,它主要构成成分是白术、防风和黄芪,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喝。今年白术用到25000吨,它能不涨价吗?”
“白芍生长周期达4—5年,长期价格低,老百姓甚至把三年生白芍都清理掉了。”他说道。
尹博提到一个做药材小作坊的身边朋友的家庭情况:这是一个做了31年牡丹生产加工的家庭,一家有四口人,要把牡丹变成药材,需要经历手工去皮、抽筋儿、过筛、切割、刮痧等一系列繁琐流程,他们的家庭年收入最高时是七八万元。
“这个行业做了三十多年,才碰到今年的暴涨。”他说。这显然也意味着这期间有很多从业者因为行业不赚钱而转行。
以下是小巴搜集整理的部分中药材的三年价格变化——至少是1倍的涨幅,多数为4—6倍的涨幅,最高多达10倍涨幅。综上分析,不难总结:
这些中药材价格的高涨幅背后包括了游资炒作、产能不足、需求暴增等多种因素。中药材在通往价、量齐升的道路上,或浅或深地被裹挟,以至于面目全非,难以细辨。
怎么办?
亳州人开出“堵疏药方”
中药材涨价是有标志性意义的。在大量投资领域缺乏机会的背景下,擅长利用银行低利率贷款便利的游资客容易如一头野兽横冲直撞,或裹挟一部分稳健发展的行业,或炒作投资品,比如价格再创新高的黄金。
图源:小巴拍摄
在李氏药业,大鹏就是在当一辆车被同行卷得只剩下几百块钱纯利时,才被迫进入了他十几年前放弃的、如今更有利可图的老行当。
相比“财大气粗”的大鹏,小巴在李氏药业留意到还处于迷茫中的小甘。
这是一个36岁但仍然看着稚嫩的青年人。他也是去年刚入行,自述去年花2万块钱高价买了花椒,现在以14000元亏本割了。现在有外地商人希望他借助本地人优势——帮忙一个月代购一次中药材,每个月三千块钱辛苦费。
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中药材行业挤满了跃跃欲试、放手一搏的落魄中年男人。
“更多的人、更多钱进来中药材行业投资,这是个好事儿。但是他们不是投在该投的地方,不是投在种植端、加工端、产品端。”入行中药材电商一年多,立志做品质好货的阳哥对小巴说道。
在“击鼓传花”的炒作游戏中,人们一边渴望着极致的收益,一边担忧着致命的惨败,一如在不少行业曾经发生过的那样。
结果可能一地鸡毛。在种植端,一个情况是,在今年白术大涨的背景下,白术种苗的主要产地河北的苗商,纷纷把一年 生的白术种苗进行切片售卖。而一般来说 ,白术至少需要三年才能成熟。
在批发端,“现在还出现一个情况,中间批发商是高价采购的,所以他们不肯出手,才导致价格很难下来”。上述提及的亳州市中药材协会负责人对小巴说道。
摆在我们面前的俨然是一道复杂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难题。最后,不妨提一提多位亳州中药材人士给行业开出的“堵疏药方”,作为参考。
首先是堵漏洞。政策方面,应该更严肃查处主要的中药材炒作企业或个人。多位亳州中药材人士表示,这方面的政策规范并没有及时跟进或者缺乏力度。
比较公认的是,疫情前,国家对中药材价格的管控较严格。尤被提及的是,2011年,被誉为“中药饮片之王”的康美药业“囤炒三七”3000吨(当时年需求量7000吨的42%),获利1.2亿元人民币,遭媒体集中曝光和发改委点名查处。
其次是疏热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于提升中药材品质、创新中药材衍生产品等紧迫发展方面,使得势头正热的中医药的口碑更加“扎实”。
业内外人士对目前中药材感知较普遍的痛点是:药效下滑。这是由于种植端、加工端、零售端更追求产量或销量,而对品质缺乏重视。
据上述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现在线上销售还未打开,中药材电商化的比例仍在10%以下。
尹博是中药饮品赛道的新晋创业者,他告诉小巴,他们已经拿出700万元研发标准化的中药茶饮产品,并计划凭借加盟模式在2026年前在全国铺出500家中药饮品门店,现在已签约51家。
“如果我们在风口上创业还是很难的话,那就证明市场真的有问题。”尹博末了说。
*李老师、大鹏、阳哥、小明、小甘,均为化名